產品分類
最新文章
- 一種空氣波壓力治療儀的肢體套的制作方法
- 一種中藥湯膠囊注射器的制造方法
- 一種蜂膠牙膏及其制備方法
- 阿洛西林他唑巴坦抗菌組合藥物的制作方法
- 新型多功能內科護理床的制作方法
- 用于治療牙齦炎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 一種防止意外拔管的約束手套的制作方法
- 精神病患者專用足療盆的制作方法
- 一種治療蜜蜂白堊病的純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 一組透邪解郁組合藥片的制作方法
- 一種治療痔瘡的中藥制備方法
- 新型多功能皮膚病醫療箱的制作方法
- 藥母的制作方法
- 一種新型大小腿減肥器的制造方法
- 保元復春蘊臍膏的制作方法
- 一種防輻射護膚凝膠及其制備方法
- 長效廣譜抗菌醫用縫合線的制作方法
- 超聲波觀測系統、超聲波觀測系統的動作方法
- 一種超細微晶纖維素爽身粉及其制備方法
- 一種生脈大容量注射液及其制備方法
一種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制造方法
一種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包括一對上固定腳、一對下固定腳、一對第一連桿、一對第二連桿及至少一根加強桿,所述上固定腳和所述下固定腳相對設置;兩個所述上固定腳通過一根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兩個所述下固定腳通過另一根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相對的所述上固定腳和所述下固定腳通過所述第二連桿相連接;并且所述加強桿位于兩根所述第二連桿之間,且所述加強桿的兩端分別與兩根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本實用新型采用四齒設計及上下、左右雙向加壓的固定方式,對單節段頸椎起到雙向加壓固定的功效,符合頸椎生理結構特點,貼合性好并能提供十分穩定及牢固的固定效果,且結構簡單,易于安裝調節。
【專利說明】一種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用固定系統,尤其涉及一種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自20世紀50、60年代,Bailey和Badgley首次將前路減壓自體骨植入融合術用于治療頸椎病之后,Smith、Robison和Cloward等人對這種新的頸椎病治療技術進行了改進和推廣應用以來,頸椎前路鋼板螺釘內固定的手術方式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特別是在臨床治療頸椎創傷性骨折、脫位以及退行性頸椎疾病等方面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椎間盤摘除植骨后行前路鋼板螺釘內固定顯著增強了頸椎及植骨塊的穩定性,減少了可導致假關節形成的病理活動,可防止椎間高度的丟失并促進植骨融合,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動,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0003]傳統的頸前路釘板固定種類繁多,一般為鋼板和螺釘的固定鋼板,可能發生螺釘脫出的風險,損傷食管、氣管、血管及神經等;較先進的是帶鎖鋼板螺釘固定,其優點是螺釘和鋼板連為一體,鋼板可以阻止螺釘的退出,即使螺釘松動并從椎體退出時,螺釘和鋼板往往一同移動,螺釘尾部不會獨自從鋼板中脫出,減少了食道損傷的危險。
[0004]MEDICREA公司提出一種C-JAWS頸椎壓力固定器,由純鈦金屬T40組成,單一結構設計,一體結構雖能避免傳統頸前路釘板固定系統固定時脫釘的風險,且又能上下單方向加壓使固定更加牢固,但其結構單一,兩齒結構設計穩定性較差,單向加壓固定效果不明顯O
[0005]中國專利CN201248760U公開了一種頸椎前路記憶合金壓力固定器:包括固定腳及固定連桿。固定器設有一對或兩對近似對稱的固定腳,一對或兩對固定腳頂端連接有固定連桿,固定腳與腳頂端連線之間夾角α,60° < α <88°,固定腳之間非平行設計,固定腳底端帶有向上鋸齒鉤,固定器材料采用記憶合金,植入時需低溫后植入,待溫度提升后,通過記憶特性使得固定腳恢復原有角度,達到上下加壓固定,該手術較復雜,且只能上下單方向加壓固定。
[0006]中國專利申請CN101491454提出一種鈦合金頸椎壓力固定器及其制備方法,該實用新型公開的鈦合金頸椎壓力固定器是U字型整體結構,U字型開口處的兩頂端分別為四棱錐,U字型兩條邊的前后側分別呈鋸齒狀,兩條邊的內側具有朝向U字型底的小鉤,U字型的底部具有鏤空的孔。經慢走絲線切割、模壓及表面處理制備而成。該技術由鈦合金制備成型,單一結構設計,并且模壓成型,容易產生應力集中等缺點,且未涉及加壓功能,兩齒結構設計穩定性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更強的結構剛度、能夠實現雙向加壓、所需手術時間少。
[0008]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包括一對上固定腳、一對下固定腳、一對第一連桿、一對第二連桿及至少一根加強桿,所述上固定腳和所述下固定腳相對平行設置;兩個所述上固定腳通過一根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兩個所述下固定腳通過另一根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相對的所述上固定腳和所述下固定腳通過所述第二連桿相連接;并且所述加強桿位于兩根所述第二連桿之間,且所述加強桿的兩端分別與兩根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
[0009]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所述上固定腳、所述下固定腳、所述第一連桿、所述第二連桿和所述加強桿一體成型。
[0010]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各所述上固定腳和下固定腳的頂部為四棱錐形,內側面設置有鋸齒鉤,兩個靠近內側面的旁側面設置有鋸齒。
[0011]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兩根所述第二連桿位于同一平面、各自沿著所述第一連桿的延伸方向向外凸出并對稱設置。
[0012]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所述第二連桿上向外凸出的部分呈弧形、半菱形或其組合。
[0013]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兩個所述上固定腳和兩個所述下固定腳皆與所述第二連桿垂直。
[0014]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兩個所述上固定腳分別正對著兩個所述下固定腳對應設置。
[0015]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所述上固定腳、下固定腳的整體橫截面形狀大致為矩形、方形、梯形或帶弧線的多邊形。
[0016]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兩個所述上固定腳的內側面分別處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間呈β夾角設置,所述β夾角的角度為45。彡 β 彡 90° 。
[0017]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兩個所述下固定腳的內側面分別處于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之間呈β夾角設置,所述β夾角的角度為45。彡 β 彡 90° 。
[0018]上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中,所述上固定腳、下固定腳、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加強桿的材料均為鈦合金、純鈦、純度99%以上的高純鎂或鎂合金。
[0019]本實用新型對比現有技術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提供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將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固定腳設計成了四齒的結構,相比兩齒結構產品植入后的穩定性更佳,可與傳統帶鎖頸前路釘板內固定系統植入后產品的穩定性相媲美,且其采用一體加工成型方式能完全避免像傳統頸前路釘板內固定系統植入后出現的螺釘和鋼板分離的可能,更不會發生螺釘單獨從鋼板中脫出,損傷食道的風險;且本實用新型設置成上下和左右雙方向加壓的固定方式,相比兩齒的單向加壓固定更加牢固,且手術時間短,免去了如帶鎖頸前路釘板內固定系統那樣繁瑣的安裝步驟和螺母固定調節時間,能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減輕病人痛苦,減少病人和醫生射線照射時間,且手術創傷小,通過加壓固定有彈性作用,有利于骨的愈合完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2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截面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固定腳間呈β夾角和觀察窗局部半圓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圖3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截面為矩形、固定腳間呈β夾角和觀察窗局部半圓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3]圖4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截面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固定腳間呈β夾角和觀察窗局部圓弧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5中(a) (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截面為矩形、固定腳間呈β夾角和觀察窗局部圓弧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5]圖6中(a) (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截面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固定腳間呈β夾角和觀察窗局部半菱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6]圖7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為矩形、固定腳間呈β夾角和觀察窗局部半菱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7]圖8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截面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固定腳間平行設置和觀察窗局部半圓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8]圖9中(a) (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截面矩形、固定腳間平行設置和觀察窗局部半圓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9]圖10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截面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固定腳間平行設置和觀察窗為局部弧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0]圖11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腳截面矩形、固定腳間平行設置和觀察窗為局部弧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1]圖12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腳截面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固定腳間平行設置和觀察窗局部半菱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2]圖13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腳截面為矩形、固定腳間平行設置和觀察窗局部半菱形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3]圖14(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腳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固定腳間平行設置、觀察窗為局部半圓形和帶微凸弧第二連桿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4]圖15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腳截面為矩形、固定腳間平行設置、觀察窗局部半圓形和帶微凸弧第二連桿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5]圖16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腳截面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固定腳間β夾角、觀察窗為局部半圓形和帶微凸弧第二連桿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6]圖17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固定腳為矩形、固定腳間β夾角、觀察窗局部半圓形和帶微凸弧第二連桿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主視圖、左視圖、俯視圖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7]圖18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觀察窗的各種形狀示意圖;
[0038]圖19中(a)、(b)、(c)、(d)、(e)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固定腳的整體橫截面形狀示意圖;
[0039]圖20為本實用新型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在頸椎部位撐開加壓后效果示意圖;
[0040]圖21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被撐開加壓后連桿與固定腳的受力示意圖。
[0041]圖中:
[0042]I上固定腳 2下固定腳21第一連桿 22第二連桿
[0043]3觀察窗4端部5鋸齒鉤 6鋸齒
[0044]7加強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45]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004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47]請參見圖1,本實施例提供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包括一對上固定腳1、一對下固定腳2、一對第一連桿21、一對第二連桿22及至少一根加強桿7,上固定腳I和所述下固定腳2相對設置;兩個上固定腳I通過一根第一連桿21相連接,兩個下固定腳2通過另一根第一連桿21相連接,相對的上固定腳I和下固定腳2通過第二連桿22相連接;并且加強桿7位于兩根第二連桿22之間,且加強桿7的兩端分別與兩根第一連桿相連接。
[0048]上固定腳I和下固定腳2的頂部4為錐型,優選四棱錐形,上固定腳I和下固定腳2的內側面設置有鋸齒鉤5,兩個靠近內側面的旁側面設置有鋸齒6,第一連桿21和第二連桿22形成觀察窗3,觀察窗3方便醫生術中及術后觀察用。加強桿7對整個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起到加強固定作用,同時也作為實現左右方向加壓的撐桿。兩個上固定腳I和兩個下固定腳2沿著所述固定腳延伸方向兩兩平行設置。
[0049]本實施例提供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上固定腳1、下固定腳2、第一連桿21、第二連桿22和加強桿7可使用鈦合金(如--6Α14等)、純鈦(T40等)及高純鎂或鎂合金材料;如99.999%純鎂或ZK60、MB2、AZ31或M15等鎂合金;采用三維軟件設計出各種一體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外形結構,然后機加工成型。
[0050]本實施例提供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上固定腳1、下固定腳2、第一連桿21、第二連桿22和加強桿7 —體加工成型;采用一體加工成型方式能完全避免螺釘和鋼板分離的可能,更不會發生螺釘單獨從鋼板中脫出,損傷食道的風險;上固定腳I和下固定腳2為四齒結構設計,產品植入后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本實施例實現了上下和左右雙方向加壓的固定方式,使固定更加牢固,且手術時間短,免去了如帶鎖頸前路釘板內固定系統那樣繁瑣的安裝步驟和螺母固定調節時間,能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減輕病人痛苦,減少病人和醫生射線照射時間,且手術創傷小,通過加壓固定有彈性作用,有利于骨的愈合完全。
[005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一對上固定腳I可以正對著一對下固定腳2平行排列設計(如圖8-圖15所示),也可將通過第一連桿21相連的一對上固定腳I設計成具有β夾角,相應地,一對下固定腳2也設計成具有β夾角(45° < β <90° )(如圖2-圖7、圖16和圖17所示),從而使得加壓面積更大,加壓效果更好更穩定。具體來說,可以使得兩個上固定腳I的內側面分別處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間呈β夾角設置,兩個下固定腳2的內側面分別處于第三平面和第四平面,所述第三平面和所述第四平面之間呈β夾角設置。
[005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兩根第一連桿21和兩根第二連桿22連接形成觀察窗3,兩根第二連桿22及加強桿7可位于同一平面,如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圖9、圖10、圖11、圖12和圖13所示;或沿著固定腳底端延伸方向向外微凸呈一弧面結構,如圖14、圖15、圖16和圖17所示,也即兩根第二連桿22及加強桿7可位于同一曲面。另一方面,較佳地,兩根第二連桿22各自沿著所述第一連桿延伸方向向外凸出并對稱設置。
[0053]此固定系統具有彈性功能,可被撐開從而起到單節段頸椎加壓固定的作用。第二連桿22沿著固定腳底端延伸方向呈微弧面的結構設計是為了讓此固定系統更好的貼合于頸椎,從而將人體對植入后的異物感降到最低。如圖18所示,觀察窗3的整體形狀可以為局部半菱形(第二連桿的凸出部分為半菱形,可同時參見圖6、圖7、圖12和圖13所示)、或為局部弧形(第二連桿的凸出部分為弧形,可同時參見圖4、圖5、圖10和圖11所示)、或為中部呈弧形帶凹槽(第二連桿的凸出部分為弧形和半菱形的組合)或中部呈半圓形(第二連桿的凸出部分為半圓形,可同時參見圖2、圖3、圖8、圖9、圖14、圖15、圖16和圖17),如此設計可以使得連桿與固定腳的連接處受到的應力較小,防止破損和斷裂,延長產品的壽命的同時也更為安全可靠。
[005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固定腳I的端部4優選為四棱錐,固定腳I的整體橫截面形狀大致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如圖2、圖4、圖6、圖8、圖10、圖12、圖14和圖16所示);或大致為矩形(如圖3、圖5、圖7、圖9、圖11、圖13、圖15和圖17所示);或大致為方形、梯形或外側圓形內側梯形,橫截面具有弧形的設計可使得固定腳的強度更高,植入后更穩定。
[005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可通過改變固定腳1、觀察窗3的形狀、第二連桿22的形狀及一對上固定腳I間的夾角β及一對下固定腳2間的夾角β,形成不同的結構設計。具體如圖2-17所示,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0056]圖2中固定腳的截面形狀為外側圓形內側矩形(如圖2中(a)所示),第一連桿21相連的一對上固定腳I呈β夾角設置,一對下固定腳2也呈β夾角設置(45° < β <90° );上固定腳I和下固定腳2的頂端為四棱錐,兩根第二連桿22位于同一平面設置,上固定腳I和下固定腳2的內側設置有鋸齒鉤5,上固定腳I和下固定腳的兩個靠近內側面的旁側面設置有鋸齒6。加強桿7對整個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起到加強固定作用,同時在左右方向加壓時起到撐桿作用,使兩對固定腳在左右方向相對靠攏壓縮,最后呈現四齒向頸椎前路固定裝置中心擠壓的效果,從而對單節段頸椎起到了雙向加壓固定的功效;觀察窗3方便醫生術中及術后觀察用,局部為半圓形,如圖2中(a)所示。
[0057]圖3與圖2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腳的橫截面形狀為矩形,如圖3中(a)所示。
[0058]圖4與圖2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觀察窗3為局部圓弧形,如圖4中(a)所不O
[0059]圖5與圖4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腳的橫截面形狀為矩形,如圖5中(a)所示。
[0060]圖6中與圖2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觀察窗3為局部半菱形,如圖6中(a)所示。
[0061]圖7與圖6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腳的橫截面形狀為矩形,如圖7中
(a)所示。
[0062]圖8與圖2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兩對固定腳呈平行排列,如圖8中(a)、
(b)和(c)所示。
[0063]圖9與圖8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腳的截面為矩形,如圖9中(a)所示。
[0064]圖10與圖8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觀察窗3為局部圓弧形,如圖10中(a)所示。
[0065]圖11與圖10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腳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如圖11中(a)所示。
[0066]圖12與圖8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觀察窗3為局部半菱形,如圖12中(a)所示。
[0067]圖13與圖12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腳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如圖13中(a)所示。
[0068]圖14與圖8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第二連桿22沿著固定腳延伸方向的側面呈微凸弧設計,如圖14中(b)所示。
[0069]圖15與圖14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腳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如圖15中(a)所示。
[0070]圖16與圖2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第二連桿22的側面沿著固定腳延伸方向呈微凸弧設計,如圖16中(b)所示。
[0071]圖17與圖16中的設計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固定腳I的截面形狀為矩形。
[0072]圖20為本實用新型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在頸椎部位撐開加壓后效果示意圖;圖21中(a)、(b)、(c)、(d)為本實用新型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撐開加壓后連桿和固定腳的受力示意圖。
[0073]請參見圖20和2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在使用時,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植入人體后,在第二連桿22內側觀察窗3部中部向外施加撐開力F,在上述部位施加向外撐開力的同時兩對固定腳由于結構設計使其不斷在上下方向相對靠攏壓縮(見左視圖21中(c)),在壓縮的過程中由于加強桿7的作用使兩對固定腳在左右方向相對靠攏壓縮(見俯視圖21中(d)),最后呈現四齒向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中心擠壓的效果,從而對單節段頸椎起到了雙向加壓固定的功效(見主視圖21中(b)),撤除撐開力后產品保持雙向加壓效果,使固定更加牢固。
[0074]本實用新型采用四齒設計及上下、左右雙向加壓的固定方式,對單節段頸椎起到雙向加壓固定的功效,符合頸椎生理結構特點,貼合性好并能提供十分穩定及牢固的固定效果,且結構簡單,易于安裝調節,同時能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減輕病人痛苦,減少病人和醫生射線照射時間,且手術創傷小,通過加壓固定有彈性作用,有利于骨的愈合完全。
[0075]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修改和完善,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以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對上固定腳、一對下固定腳、一對第一連桿、一對第二連桿及至少一根加強桿,所述上固定腳和所述下固定腳相對平行設置; 兩個所述上固定腳通過一根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兩個所述下固定腳通過另一根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相對的所述上固定腳和所述下固定腳通過所述第二連桿相連接;并且 所述加強桿位于兩根所述第二連桿之間,且所述加強桿的兩端分別與兩根所述第一連桿相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腳、所述下固定腳、所述第一連桿、所述第二連桿和所述加強桿一體成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上固定腳和下固定腳的頂部為四棱錐形,內側面設置有鋸齒鉤,兩個靠近內側面的旁側面設置有鋸齒。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兩根所述第二連桿位于同一平面、各自沿著所述第一連桿的延伸方向向外凸出并對稱設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上向外凸出的部分呈弧形、半菱形或其組合。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兩根所述第二連桿及所述加強桿位于同一平面或同一曲面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上固定腳分別正對著兩個所述下固定腳對應設置。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腳和所述下固定腳的整體橫截面形狀大致為矩形、方形、梯形或帶弧線的多邊形。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上固定腳之間呈β夾角設置,所述β夾角的角度為45° < β <90°。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下固定腳之間呈β夾角設置,所述β夾角的角度為45° < β <90°。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頸椎前路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腳、所述下固定腳、所述第一連桿、所述第二連桿和所述加強桿的材料均為鈦合金、純鈦、純度99%以上的高純鎂或鎂合金。
【文檔編號】A61B17/70GK204181700SQ201420499709
【公開日】2015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日
【發明者】張雋, 耿芳, 王盛強, 林忠 申請人:上海微創骨科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產品知識
行業新聞
- 專利名稱:微生物感染的治療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人或動物體微生物感染的治療,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特別是抗生素耐藥生物菌株如MRSA。本發明提供了治療微生物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藥物,制備治療感染藥物的方法,治療感染的含有藥物的藥物包裝
- 專利名稱:一種提高脂質體中脂溶性藥物裝載量的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提高脂質體中脂溶性藥物裝載量的方法,以及由該方法制得的脂質體,及其在制備用于治療腫瘤疾病的藥物中的用途。背景技術:脂質體作為藥物載體具有提高藥物療效、減輕藥物不良反應及
- 專利名稱:一組癰瘡托毒藥物組合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ー組癰瘡托毒藥物組合。主要由下列藥物組成黃芪、金銀花、連翹、穿山甲炎、川;、當歸、皂角刺、甘草、白芷。ニ、技術背景功效益氣養血、托毒潰 膿、清熱解毒。主治氣血不足、癰瘡膿成難潰證。
- 專利名稱:一次性使用輸液進排氣平衡裝置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一次性使用輸液進排氣平衡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輸液瓶的進氣裝置,具體講是一種人們在輸液時,插在輸液瓶上的一次性使用輸液進排氣平衡裝置。背景技術:[0002]臨床上
-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痹癥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藥物,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治療痹癥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于中醫藥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痹癥是指人體機表、經絡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
- 專利名稱: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的藥物組合物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包含阿侖膦酸鈉和骨化三醇的藥物組合物。背景技術: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已成為影響老年女性健康與生存質量的
- 環柄注射器的制造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環柄注射器,屬于醫療器具領域。一種環柄注射器包括:注射針筒、安裝在注射針筒后端的蓋子、穿過蓋子伸入到注射針筒內可相對移動的推桿、設于推桿位于注射針筒內一端的活塞、及用于連接針頭與注射針筒的
- 專利名稱:一種厄貝沙坦氫氯噻嗪膠囊劑及其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屬于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厄貝沙坦氫氯噻嗪膠囊劑及其制備方法。背景技術:原發性高血壓是臨床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不僅患病率高,且可引起嚴重的心、腦、腎并發癥,是腦卒中、冠狀動
- 專利名稱:治療肺結核病的理肺清膠囊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屬于治療肺結核病的中草藥制劑。肺結核病中醫亦稱“肺癆”,是具有傳染性的慢性消耗性虛弱疾病,以咳嗽、咳血、潮熱、盜汗四大主要癥狀及身體逐漸消瘦等為其特征。病位主要在肺,并與脾、腎等臟
- 專利名稱:腫瘤壞死α因子信號的調節因子的制作方法相關的申請本申請要求了中請號為60203,784的美國臨時申請和申請號為60205,213的美國臨時申請的優先權,其中申請號為60203,784的美國臨時申請是于2000年5月12日的提交的,
- 專利名稱:槍式復位鉗器械包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鉗類器械包,尤其是一種槍式復位鉗器械包。技術背景槍式復位鉗器械包主要用于骨科手術中,對骨盆骨折、關節內骨折及長骨骨折進 行骨折復位,通過恒定、持續的應力傳導及可控的加壓,從而大大降
- 專利名稱:食用仙人掌保健膠囊的加工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保健膠囊食品的加工方法,具體地說是一種食用仙人掌保健膠囊的加工方法。2、技術背景仙人掌屬仙人掌科植物,《中草藥大辭典》對其藥性的描述為苦、寒、味酸。入心、肺、胃三經,功用主治行氣
- 一次性新型眼科手術洞巾的制作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一次性新型眼科手術洞巾,包括手術巾體,及位于手術巾體中間的手術洞孔,及設于手術洞孔處的透明膜,及設于手術洞孔另一側的集液袋,集液袋通過導液條與透明膜連接,所述手術巾體的上下兩面
- 專利名稱:結構相對可控的甜菜堿酯類智能水凝膠及制備方法和應用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屬于生物材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結構相對可控的甜菜堿酯類智能水凝膠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背景技術:聚羧酸甜菜堿(PCB, Polycarboxybetai
- 專利名稱:多功能體溫計收集盒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材,具體地講是一種多功能體溫計收集盒。 背景技術: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是機體內在活動的客觀反映,是判斷機體健康狀態的基本依據和指標,臨床稱之為生命體征,生命體征的監測是臨
- 一種醫用膠貼取用的制造方法【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醫用膠貼取用機,屬于醫療器材領域,為解決現有膠貼使用不便且容易污染等問題而設計。醫用膠貼取用機的取用機外殼上表面上設置有若干個控制鍵,其一側面設置膠貼出口和膠底入口;內部設置有與若干
- 專利名稱:微生物萃取天然玉米黃素成份及其制備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屬于健康食品、食物添加劑、化妝保養品及藥品等領域,涉及一種萃取自 于黃桿菌科(Flavobacteriaceae)的海洋菌,具體涉及一種萃取自黃桿菌科的Olleya maril
- 具有加熱功能的牙科椅的制作方法【專利摘要】提供一種具有加熱功能的牙科椅,具有墊體,所述墊體由座墊和靠背墊組成,所述座墊和靠背墊的發泡面和皮革之間分別固定有座墊加熱絲和靠背加熱絲,所述座墊側面設有控制盒和控制開關且控制盒和控制開關連通,導線依
- 專利名稱:一種補益肝腎的中藥組合物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屬于醫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補益肝腎的藥物組合物。背景技術:傳統中醫理論認為腎為先天之本,六氣之根,十二經脈之源,主管精氣?!端貑?六節臟象論》“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 專利名稱::一種具有生理活性的核肽復合物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發明涉及一種從海產螺中提取制備天然的生理活性的核肽復合物,以及該復合物的制備方法與在醫藥方面的應用,屬于生物醫藥技術領域:。技術背景男性自50歲開始,隨著年齡
- 專利名稱:一種可灌注頸椎前路椎弓根螺釘的制作方法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外科器械,具體涉及脊柱定位器,特別是涉及頸椎前路鋼板固定系統中可灌注骨水泥的螺釘。背景技術:在頸椎損傷治療中,目前國內外普遍使用的是經前路椎體螺釘鋼板系統,行前路